用户名 密码

院所动态

当前位置:爱博app > 资讯中心 > 院所动态 >

井冈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院士、江西省农科院前任院长、著名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研究员科研业绩

时间:2007-12-29 17:26 来源:院科技处 编辑:jxaas
颜龙安院士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经中国工程院选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2007年度增选院士。 一、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

颜龙安院士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经中国工程院选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2007年度增选院士。

一、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颜龙安院士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1年春引进野败不育资源,1971年筛选出“珍汕97”、“二九矮”等“野败”保持系,通过连续回交4代,1972年冬育成“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宣告我国野败“三系”不育系选育成功。颜龙安院士将这两个不育系分发给全国各协作单位测交配组,先后选育出上百个“汕优”组合,包括“汕优63”、“汕优10号”等在内的代表性组合在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农业部统计,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1981年国家授予籼型杂交水稻成果国家发明特等奖,“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等不育系的发明是该奖项的核心内容。

二、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早在1972年夏,颜龙安院士利用593份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株系)测交,筛选出“7101”、“7039”等强我国第一批恢复系,在1973年10月27日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上,颜龙安提交了《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的进展情况汇报》交流材料,提出了“热带地区品种对野败恢复的比例大,亚热带地区品种对野败恢复的比例较小,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品种对野败恢复的比例极小,籼稻品种恢复较多,粳稻品种恢复的极少”的研究结论,该结论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亲缘学说”提出的理论基础,对加速作物杂交种培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1973年冬选育出“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我国一批强优势杂交稻组合,1974年4月小面积试种“汕优2号”,1975年示范亩产753.7公斤, 1976年全国区试产量居第一位,1979年在美国试种比当地良种Lemont增产50%,1980年我国将含“汕优2号”在内的杂交稻综合技术转让给美国。“汕优2号”成为70-80年代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组合,据不完全统计,至1982年全国累计推广“汕优2号”3亿多亩,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农民增收240多亿元。1980年“汕优2号”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也是1981年籼型杂交稻国家发明特等奖的主要内容。

三、在杂交稻繁殖制种中解决了若干技术问题,编著出版了《杂交水稻繁制学》。1972年冬,颜龙安院士在海南用“二九矮4号A”、“珍汕97A”与恢复系“7101”、“7039”进行了国内第一次杂交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试验。1975年冬在海南制种“汕优2号” 1000亩,繁殖“珍汕97A”100亩。经过多年研究,摸索出“汕优2号”等不同组合最佳繁制种季节、行比行向、隔离区的设置、父母本错期、调整花期、刈叶剥苞和科学使用“920”提高异交率等高产繁制种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后,使杂交稻繁制种产量从开始的每亩30-50公斤,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的每亩150公斤以上。在颜龙安的带领和引导下,江西萍乡市形成了一支全国有名的杂交稻制种农民专业队伍,一直承担全国各种子企业在海南杂交稻制种面积的70%以上,使杂交稻稻制种成为萍乡市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1999年,颜龙安院士将积累20多年的繁制种试验数据和群众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的资助下,编著出版了60余万字的《杂交水稻繁制学》。

四、坚持创新不育质源,1987年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颜龙安院士1975年开始水稻新质源不育系的选育,先后育成了华南普通野生稻、印度野生稻、粳稻等质源的77ABA、691A、新露A三个不育系,这些新质源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基本相同。1978年在“萍矮58×华南野生稻”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世界首例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利用该显性核不育材料进行轮回选择育种,育成了“聚育2号”早稻良种。利用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感温性(高温可育)获得了纯合的显性核不育系;通过大量测交筛选,找到了该不育材料的显性上位恢复基因,使显性核不育水稻直接进行“两系法”利用成为可能。

五、提出以增大“三系”库容量为突破口的育种思想,开拓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率先突破水稻高产极限。80年代初,颜龙安院士提出“选育大穗或大粒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通过扩大杂交稻‘三系’库容量,实现双亲性状互补,选育超高产组合”的构想,课题组先后选育出大粒型不育系“新露A”,大穗型不育系“献改A”、大穗型恢复系“早恢102”和“科恢752”。1990年审定了超高产杂交稻“献优63”,该组合1988年在江苏作中稻栽培,大面积亩产750公斤,最高亩产达900公斤,比汕优63增产20%,创造了当时中国水稻高产新纪录。1993年育成“汕优102”。1994年育成“新优63”,连续四年省区试和国家区试列第一位,比对照增产8.29%。1997-2004年先后育成“新优752”、“博优752”、“金优752”等超高产组合,其中“博优752”在华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中稻推广面积累计2000多万亩,并推广到越南。2005年至今,课题组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 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颜龙安院士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为表彰颜龙安院士的突出贡献,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2004年授予“袁隆平农业科技奖”;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授予“首届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两位获奖者一)。
党和国家给予颜龙安院士巨大的荣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先进工编辑称号;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编辑;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1993年五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编辑;1978—2003年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其中4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颜龙安院士在传授杂交水稻制种

颜龙安院士在Philrice引导工作

颜龙安院士与院党委书记杨兰根

 

余传元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编辑发布:网站管理员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