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院所动态

全国大豆“十五”课题交流总结暨《大豆品种志》审稿会议在南昌召开

时间:2006-09-12 16:27 来源:作物研究所 编辑:jxaas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江西省农科院旱作所协办的全国大豆十五课题交流总结暨《大豆品种志》审稿会议于2006年9月5-8日在南昌胜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新泉主任到会引导,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江西省农科院旱作所协办的全国大豆“十五”课题交流总结暨《大豆品种志》审稿会议于2006年9月5-8日在南昌胜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新泉主任到会引导,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王述民研究员、原所长辛志勇研究员、常汝镇研究员、邱丽娟研究员等出席和主持了会议,全国20个省份的45名专家参加了会议。江西省农科院院长罗奇祥研究员、副院长陈光宇研究员、旱作所所长戴兴临研究员、旱作所书记陈志才高级农艺师参加了本次会议,陈光宇副院长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此次会议交流总结的课题主要包括“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豆类基因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国家“973”课题“大豆基因多样性及应用核心种质构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大豆重要农艺性状优异基因的发掘、遗传分析、分子标记及应用”等三个课题,三大课题在全国科技人员的协作下,取得了明显进展,主持单位为全面总结各课题取得的成果,交流研究经验,为课题验收和新项目申请做好准备,特召开本次会议。

会议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由知名大豆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二是各子课题进行总结交流;三是《大豆品种志》审稿定稿。9月5日上午9时整,会议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邱丽娟研究员主持,爱博app罗奇祥院长致欢迎词,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来到南昌传经送宝,同时先容了爱博app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我省大豆生产及科研情况,指出虽然我省大豆生产及科研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国家院所、兄弟院所还有一定的差距,希翼进一步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撑。开幕式上盖钧镒院士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大豆产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国外进口大豆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大豆进口是生产的1.5倍,进口大豆的价格较国内大豆价格要低,生产受到严重挤压,这是摆在大豆科研界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大豆科研人员应深感责任重大,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为大家搞好大豆科研提供了充分种质资源。王述民副所长从大豆考察收集、资源鉴定、种质创新、核心种质构建及特殊基因的发掘、克隆利用等方面谈了大豆种质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谈了看法。杨新泉主任就国家基金重点支撑的方向,如何做好国家基金课题作了指示和要求。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学术交流,盖院士作了题为“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的报告,盖院士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缘故导致遗传结构改变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先容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测度种质库(收集品)遗传潜势的6种遗传多样性统计指标,包括同一变异层次的类型数、类型分布均衡度、遗传相似性与遗传距离、遗传方差与遗传变异系数、多元变异指数以及亲本系数。指出若无遗传丰富度相伴,单有遗传离散度并未提供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测度。探讨了人为条件导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流失、环境胁迫所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脆弱性和种子扩繁所引发的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漂变和遗传漂移等的统计指标。

辛志勇研究员作了“小麦抗病、抗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的报告,重点从小麦抗黄矮病生物技术育种,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鉴定与利用,高抗小麦花叶病转基因小麦的育种及小麦抗病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陈光宇研究员作了“中国芦笋生产及育种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先容了中国芦笋生产的现状及育种的研究进展,接着先容了芦笋育种的主要方法,指出全雄育种是芦笋育种的主攻目标和方向,该报告从另一方面谈了农作物育种研究进展,引起了广大与会代表的兴趣。

编辑发布:网站管理员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